國際關係報告

1.什麼是全球化?

今天,全球化似乎已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趨勢,技術革命、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與投資、民族國家的終結和國界的逐漸消失,最重要的是商品(commodity)、資本(capital)、勞工(labor)、以及人員(profession)的流通。全球化一詞背後所代表的涵義即是繁榮、進步和安定,意味著「地球村」的來臨。

讓我們來看看現實吧。世界上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70﹪是女性)正處於絕對貧窮的境地,每天甚至掙不到一美元!長期的大量失業正在蔓延,全球幾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不是處於失業就是未充分就業的境地。在第三世界國家,每天有一萬九千名兒童死亡。從1995年到2000年之間,全球財富增加六倍,但是都集中在三萬七千家跨國企業手中;西方七大工業國只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卻擁有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 2/3。全球化真的如我們所以為的那麼美好?

2.迪士尼不是樂園?

當香港政府正為迪士尼將在大嶼山竹篙灣興建的樂園,與其背後所代表的巨大商業利益歡欣鼓舞時,本文企圖由幾個不同的層面,對迪士尼進入香港這件事提出一些警語和反思:

一、勞工

不能否認,在香港興建迪士尼可能製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值得思考的是,這些是什麼樣的就業機會?

就如一般的跨國企業,迪士尼為了增加利潤,不惜對屬下的員工開刀,例如以「靈活生產」的名義,聘用兼職工人來取代全職工人,又削減工人的福利。所以,跨國企業的投資雖然可以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這些工作的條件都十分差。

目前的資料顯示,迪士尼提供的大都是一些低工資和不穩定的工作。例如為了壓低工資,迪士尼公司從波多黎各請來大量外勞,當它知道德州有一間工廠倒閉時,又立即派人到那裡聘請廉價勞工。現在已有消息指香港會輸入外勞來興建迪士尼樂園。此外,迪士尼對員工的年齡、外貌以至衣著打扮的要求亦十分苛刻,很多工作其實不適合受失業打擊最大的中年工人。

再以迪士尼的卡通週邊產品為例,迪士尼在全球有超過一萬五千家產品供應商及無數的外包工場,為其生產玩具、成衣及鞋,這些工廠的名稱、地址及工作條件被該公司列作「高度機密」。儘管迪士尼公司早已順應潮流,推出一套行為約章,承諾禁止產品生產商僱用童工、暴力對待和歧視工人,要求其尊重結社自由、保障工人的職業安全健康、依法給予最低工資等,但卻被世界各地的民間組織多次揭發當中的血汗勞工情況。

根據位於紐約的「國家勞工委員會」(National Labour Commiitte)1996年的資料顯示,當時迪士尼旗下「米奇」牌子的成衣竟由軍人政權統治下的緬甸的血汗工廠所生產,而在海地生產迪士尼成衣的製衣廠內亦有嚴重的剝削工人事件,例如工人工資低於能滿足家庭需要的維生標準;劇烈無休的勞動強度;缺乏醫療保險、有薪病假;嘗試瞭解自己權利者均遭受解僱等。1996年12月,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地的勞工團體、消費者組織、宗教團體和學生組織的壓力下,迪士尼公司先宣佈其承包商已停止將產品生產外包給緬甸工廠,然後表示派遣公司代表到海地視察其承包商在當地工廠的工人狀況。不過,關注團體認為這些只是門面工夫,要求迪士尼制定讓民間團體能參與獨立監察的制度(去年 9月美國加州勞工部發現迪士尼一間在洛衫磯的成衣承包商長時期拖欠工人工資──剛好兩個月前迪士尼才派人向該廠頒發「優質狀」!)1997年 9月,迪士尼大型成衣承包商H.H.Cutler宣佈將生產線撤離海地及美國,轉移至勞動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主要為中國大陸),以逃避民間團體的監察,估計造成兩地幾千人失業。

迪士尼在勞力密集的第三世界造成了許多不公義。但在未被揭露之前,我們哪裡知道,一些孩子們的幸福快樂,乃是由另一群犧牲了幸福快樂的孩子們所創造的,這樣殘忍的事實。

二、文化、媒體與消費

提到迪士尼,大家自然會想到米奇老鼠、唐老鴨、高飛狗等卡通人物,或者獅子王、花木蘭、泰山等電影。這些卡通人物帶給人們無盡的歡樂,迪士尼樂園更是一個具有朝聖意義的旅遊勝地。這些美好的印象驅使我們不斷的去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如同得到了迪士尼文化背後所代表的無窮歡樂,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的自然。但事情真有如此簡單?

若要說明符號意義上的消費,Nike或許是最好的例子。其商標不過是簡單的一勾,但那一勾正是全球化符號的最佳代表。從表面上看,那一勾毫無意義,但在商業運作上,卻象徵了強大的全球化意義。Nike的著名廣告詞:Just do it!短短的一句話,將消費者引導到一個意義重大的場景,他們從那一勾,看到了許多詮釋。除了讓你花錢之外,還有很多複雜的消費文化的意義。例如你腳上穿的球鞋,若和麥可喬丹在 NBA球場上穿的一樣,即代表了某種優越的意涵。在台灣,這被稱之為時髦、酷、炫。

 在迪士尼這樣經過細緻操弄的企業身上,它的歡樂與魅力也是可以「擬似」的。其創始者華德迪士尼擁有獨特的創意,他創造了米老鼠以及許許多多的卡通人物,他的事業從電影、電視,到唱片、書籍、兒童商品、還有他自己最引以為榮的迪士尼樂園。但是到了現在,迪士尼早已經是操作純熟的資本主義機器。換言之,迪士尼的魅力,已經轉移到而在包裝、廣告與媒體亮相等等效果加乘之後的隱性說服力。而消費大眾活在符號海洋裡,人們的選擇其實並不多元,事實上,我們剩下的選擇既單元又強迫。當沒看過花木蘭這部電影的人成為了老土的象徵,你還可能因為一些「無謂」的堅持而不去電影院排隊嗎?這種表面上的「自願選擇」,已經失去了意義。

在香港的迪士尼夢幻特區要建在天然環境之中,周遭不得有未經「淨化」之建築(故原擬在附近興建的陰澳監獄或貨櫃碼頭都要讓路),只餘迪士尼一元化美學──白人中產的安穩世界中的各就各位,包括各項無顛覆性的異國風情如華人之光花木蘭、印第安美少女、埃及王子等──去界定全世界人民(作為娛樂及其他商品)的消費者身份。

美國商業週刊曾預測,全球媒體產業將為六大寡頭集團所壟斷,其中包括:時代華納、迪士尼、維康(Viacom)集團、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 )、新力(Sony)以及 Seagram。大眾媒體現已成為打造國家文化的第一形式,同一國家疆界內人民的想法、娛樂、快樂等等的一致性,都由媒體整體地塑造。在媒體的洪流之中,一般大眾究竟能做出怎樣的抵抗?

三、政府與企業的斡旋:環保、商業利益

香港政府替迪士尼的投資譜下了美好的願景:川流不息的旅客、世界級的度假區、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政府與人民的雙贏。但在這些官方說法的後面,我們來看看人民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為了配合在大嶼山竹篙灣興建迪士尼樂園,香港政府正規劃將整個大嶼山都變成旅遊天堂,計劃興建多項大型的旅遊娛樂場所,包括人工湖、未來科技樂園、生態公園、旅遊村、大型會議展覽中心,再加上所需的道路和交通工程,大嶼山的自然景致和生態將受到巨大的破壞。

香港的地球之友組織曾就迪士尼樂園環評報告內容指出,迪士尼填海工程對馬灣海魚養殖區造成嚴重威脅。當時顧問公司的答覆是,即使在最壞的情況,可懸浮固體物的總數量(39.3mg/L)仍遠比致命水平( 125mg/L)低。但是馬灣和長沙灣海魚養殖區的死魚已達四千擔 (超過246公噸),而附近只有迪士尼填海工程在進行中,可見地球之友說迪士尼環評有漏洞並非無的放矢。迪士尼整個環評為時只有兩個多月,以這般大型的項目來說,是絕無僅有的。政府的說法是既然從前建碼頭也作過環評,故不要浪費,內容能抄則抄,能用則罷。在缺乏確實監督的環境下,迪士尼樂園對環境的影響值得疑慮。

而在不斷的「都市發展」中,土地不知不覺間已被各種可見或不可見的污染物嚴重破壞,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健康。而且,開闢新地不單破壞原來的環境,更引起一連串的後果,「開發」大嶼山不僅會趕盡無數生物,迪士尼更會帶來不必要的消費,製造不必要的垃圾,且耗費能源。

就算從商業投資角度而言,政府提出的40億元土地豁免以及61億元低息貸款,是否能說明這是一項對市民及政府公平的投資計劃?其股權分配又是否合理?粗略估計,政府在迪士尼計劃的資金及資產投放總值約為 229億港元,當中包括32億元注資,61億元政府貸款以及 136億元的後勤基建費用,而所獲取的股權只有57% 。反觀迪士尼雖然投資24億元,卻可獲得43% 的股權及經營權。這樣的投資組合無論如何計算,皆難以得出合理回報的結論。

在香港的例子裡,政府為了吸引跨國企業,連它所扮演的公共角色都可以放棄,公民的權力更被嚴重削弱。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因為在跨國企業主導的趨勢當中,各地政府正在放棄它的傳統權力和削減公民權利,不論是自願或不自願的。

3.結語

「文化帝國主義有兩個主要目標,一個是經濟的﹐一個是政治的。經濟上是要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場﹐政治上則是要通過改造大眾意識來建立霸權。」

-詹姆斯‧彼得拉斯,二十世紀末的文化帝國主義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已由資本家集團掌控的媒體告訴我們: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全球化是人類的宿命,是無可抗逆的時代潮流。而自由貿易既是全球化的動力,也是全球化的目的。貿易自由是至高無上的價值,是國家民主、政治自由、社會繁榮和人民幸福的保證。以福山為代表的右翼學者們所頌歌的正是這樣的一套邏輯。但是,他們都蓄意掩蓋一個事實:自由貿易邏輯的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間存在一道日愈擴大的鴻溝。在富者不斷積累財富的同時,是以無產者的邊緣化、赤貧化為代價的;富國的經濟擴張是以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的破壞和債台高築為代價的。

「這無法避免。」這是全球化的狂熱者最喜歡使用的字。自由貿易、全球化經濟等,都是無法避免的。高漲的失業率、環境污染不過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下,為了提高公司獲利所需的「必要之惡」。別試著阻擋這部列車,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登上、並且搭乘它。

全球化發展的意義究竟為何?難道它所指的是允許任何人到任何地方,在不受當地約束管轄下,做任何事情來賺錢嗎。在看見跨國公司美好獲利數字背後的真實之後,很難讓人不以為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意謂著漠視、不負責任、貪婪,與破壞。

在西方,權力集中在經營者手中,可以任意解僱工人,以及勞動者越來越沒有保障的情況被稱之為「勞工靈活性」。在第三世界,將國有企業出賣給跨國壟斷公司被講成是「打破壟斷」,類似的文化滲透、政治控制和經濟剝削緊緊相扣著。在今日的世界,好萊塢、 CNN和迪士尼的影響力已比教宗或是政治人物的演講大得多。

這樣的事件果真「無法避免」嗎?經濟學不像物理學,它不是依循不可違背之定律而運作的,經濟是人類為了自己的目的創造出的概念。或許我們無法得知哪些產品是經由血汗工廠所製造的,但是抵制讓這些不公義發生的跨國公司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其實,並沒有什麼事情是無法避免的。除非我們相信它不可避免,並且不做任何努力去阻止其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tycat 的頭像
    citycat

    Ecstasy Vain

    city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